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56:01    次浏览
1.微笑的油漆女工。 我在大连,真是挺好的! 我在大连,真是挺好的! 我在大连,真是挺好的! 1.微笑的油漆女工。2.李哥李嫂来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。3.晚霞中的中航一期工地。4.中航二期工地上,工人在抓紧施工。么焕庆 摄他们都是东北农民,却在我们这座城市当起建筑工人;生活工作在城市,却和城市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疏离。身处产业的边缘、城乡的边缘、体制的边缘,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表达质朴的乐天与知足。为了寻找东北籍外来务工人员,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三家建筑工地,近距离感受他们的生活,感受他们用今天汗水换来明天希望的憧憬。么焕庆 本报记者李楠因为简单所以知足进入夏天,大连的工地都是14时以后上工,我们在下午上工时赶到东港一处工地,正好遇到来自辽宁铁岭的王宏伟。他幽默、健谈,是电气安装工程的班长,来大连15年了,算是半个大连人,他要等钢筋工、木工将所有工作都做完后才开始工作。“每天跑上跑下,我真正干的活儿没多少。”跟着他走一趟,发现他所说的轻快活儿,只比力工相对轻松一些。从17岁开始闯荡,王宏伟现在每月工资平均都在6000元以上,在市内有房有贷款。“从一开始,我就对自己有清晰定位,要当一个城里人,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。”跟王宏伟来到工地顶楼,遇到了信号工陈婶儿,她来自辽宁锦州,也很健谈,听说我们的来意,她爽快地说:“下一趟塔吊过来还得10来分钟,咱就唠10分钟的”。陈婶儿的丈夫也在这个工地。让她自豪的是,“当初找这份工作时,好多人应聘,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就我有信号工证,我就上岗了。那句话怎么说?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!”陈婶儿的两个孩子都工作了,夫妻俩打工就是为了挣点钱帮孩子一把。过年过节工地上还会发些东西,陈婶儿对此颇为知足。大刘是吉林梅河口人,老婆说大连好,就把他“派”来了。他所在的中建八局中航广场项目实行公寓化管理,有洗衣房、冲水卫生间、热水房和门禁系统,这使他有种回家的感觉,“从来没见过工地可以这么干净、这么漂亮”。如果生活稳定,他希望可以一直在这样的工地上工作。城市很近又很远16时左右,记者来到位于中山路旁的中航国际广场工地。在宿舍区遇到恰好休班的李哥李嫂,他们都是黑龙江人,当初听说大连城市美就来了。但是工作太忙,来了多年,他们的“圈子”除了工地就是宿舍。“大连这个地儿美、干净,很多景点没去过,但名字都熟悉。”穿着时尚的李嫂比李哥外向,“刚来大连时,找工作费了不少劲儿,比起没着落的日子,现在生活相当幸福了。等这个工程真正大干起来,就能挣更多的钱,日子也会更好。”李嫂笑得很灿烂。李哥李嫂和大刘的想法一样:一定要留在大连,攒够了钱,做点小买卖,“一家人在大连生活,不挺好吗?”18时多,我们来到大连恒隆广场工地,从内蒙古赤峰来的老杨正在和工友打牌。老杨60岁,从农村出来有15年了,但与大连结缘还不到6个月。“老伴在家哄孙子,趁现在干得动,就帮孩子们多攒一些钱。”大连百般好,老杨却从未想在这里落户,“这里房价高,物价高。逛街都是看的多,买的少。” 老杨每天通过宿舍门口的报亭知道外面的新鲜事,他希望工地能有更多的业余生活,不愿意像现在这样,一回宿舍要么倒床就睡,要么打扑克。来自内蒙古通辽的小宇是个典型的“90后”,和父母一起出来打工,父母租了房子,可他坚持要住宿舍,“我不是小孩儿了”。小宇喜欢打游戏、看电子书、聊微信、用手机看视频,每月手机流量就要花300多元。“现在活得好就行,想那么多未来干嘛?”小宇希望工地能安装免费的WIFI,这是他接触大千世界的唯一途径。在大连,小宇最不适应的就是单行道,每次坐公交车出门,都找不到回来的路,出租车又贵,让这个“90后”有点烦恼。各有各的难心事李哥李嫂的孩子已经上初中了,说到孩子,刚刚还乐呵呵的两人都有些哽咽。“我们在这边生活得挺好,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。孩子一直在老家上学,如果接过来,那还要回老家,又不适应当地的教育了……”对于陈婶儿来说,最闹心的就是一年才能回一次家,想孩子。“咱有这份工作不容易,一个萝卜一个坑,不好请假。工作没人替,咱也担着责任呢。”王宏伟的想法则代表了很多人。外来务工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关系不稳定,工程结束,关系就终止了。“我们希望有相对稳定、长时间的工作,哪怕工资低一些。以前也遇到过老板卷钱跑路的,我们工作很需要安全感。”